社區健康營造
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於阿瑪阿塔宣言 (Declaration of Alma-Ata )中提倡健康社區的概念,強調健康是政府和人民共同負有的責任,藉由落實基層保健醫療來促進民眾的健康,以達成全民健康的目標(Health for All);另於1986年WHO於第一屆國際健康促進會議後,提出渥太華健康促進 憲章(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更進一步地宣告促進健康不僅是衛生部門的責任,並且超越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達全民健康福祉的境界,並以健康城市計畫落實於地方層次。
社區健康營造強調運用民眾全力參與的策略來共同營造一個持續性健康的環境,即由居住在同一地理範圍內的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共同處理社區的生活議題,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居民彼此間以及居民與社區環境之間建立起緊密的社會連繫。以「社區自主、由下而上」的基本精神,協助社區民眾發揮創意構想,自主參與及永續推動社區健康生活。
1、成立社區健康營造推動小組
2、凝聚社區共識,訂定社區健康議題
3、結合社區資源,強化社區組織,建立社區組織網路
4、激發共同參與興趣
5、永續經營
「社區健康營造」計畫,藉由參與社區擁有的資產,使民眾發掘出社區的健康議題。與社區中不同的組織建立合作關係,資源共享,相互支持。經由組織進行資源募集工作,在投入和使用之間形成動態平衡,使之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循環過程。
一、建立內部關係
1.以社區基礎資產作為媒介,盤點社區的全部資產,並與社區資產互相連結,以增強資產力量及效能。
2.以社區居民的能力,及由地區中的組織及團體開始。「以內部為焦點」,加強居民建立議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關係作推動」延續建立及再建立社區居民、組織、團體之間及內部的關係。
3.以「需要為本」及「資產為本」是兩個雙輔雙成的角度來觀察社區及做出介入計畫。 藉由多次產、官、學合作,將社區發展出之社區議題做橫向合併與活動連結。
二、動員各種資產、建立願景
1.進行社區資源盤點(人、組織、機構),以「由下而上」、「由內而外」的方式,找出可用或民眾有興趣部分,並討論如何連結、運用資產,藉此凝聚社區情感及意識。
2.強化社區資產之運用,社區營造單位邀請相關人、機構、組織等,進行協商溝通,透過會議的共識,以社區健康議題規劃計畫之推動及分工等,並不定期執行計畫檢討與評值,以提升社區成員的參與、貢獻感。

- 衛生福利部自民國88年起推動「社區健康營造」計畫,結合社區力量,使民眾主動發掘社區健康議題,並產生共識,建立社區自主營造的機制。91年起輔導已成立的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推動社區健康生活方案,具體改善社區的健康問題;行政院於92年將「健康生活社區化計畫」列為國家重點計畫之一,並於94年納入行政院六星計畫社褔醫療面向,目標在於能結合當地資源,鼓勵社區民眾能主動解決社區健康問題,落實健康生活化,生活健康化的精神。
- 臺北市為有效預防各種疾病,促使民眾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自88年起即配合中央推動社區健康營造業務,94年度配合中央輔導9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另積極輔導14個社區健康營造點及16個康健社區,92、93、95及96年在無中央經費補助的情形下,以自籌經費持續推動社區健康營造計畫,95-98年度委託專業團體擴大辦理「健康生活計畫方案」甄選,共輔導102個社區,推動單位以社區發展協會居多。社區推動健康促進議題以落實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及銀髮族的健康照護為主,此一參與型態呈現本市社區健康營造推動深耕社區,使落實由下而上的自主力量,強化民眾參與及其永續經營之根基。
- 大安區承接臺北市健康政策,推動大安社區健康營造,歷年參與社區健康營造相關活動單位如下表:
年度 |
參與社區健康營造相關活動單位 |
103 |
台灣油杉社區發展協會 |
民炤社區發展協會 |
|
臺北龍雲社區發展協會 |
|
古風社區發展協會 |
|
長立健康樂活協會 |
|
住安社區發展協會 |
|
瑞安社區發展協會 |
|
104 |
國泰綜合醫院 |
臺北龍雲社區發展協會 |
|
長立健康樂活協會 |
|
台灣油杉社區發展協會 |
|
大學社區發展協會 |
|
古風社區發展協會 |
|
住安社區發展協會 |
|
105 |
龍泉社區社區發展協會 |
古風社區發展協會 |
|
住安社區發展協會 |
|
台灣油杉社區發展協會 |
|
瑞安社區發展協會 |
|
106 |
古風社區發展協會 |
錦町社區發展協會 |
|
光信延吉社區發展協會 |
|
愛在大學里社區發展協會 |
|
大學社區發展協會 |
|
住安社區發展協會 |
|
瑞安社區發展協會 |